草鱼病毒性出血病
更新时间:2023-03-20 点击量:1084
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一种病毒性鱼病,危害很大,感染此病后,当年草鱼死亡率一般为30%~50%,最高可达60%~80%。免疫预防是该病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,但由于水生动物生存环境和水生动物自身的特殊性,有的疫苗接种后不能在动物体内繁殖,需接种剂量较大且免疫周期短,有的则需要加入适当的佐剂以增强免疫效果,保存条件也较为苛刻。所以说,预防草鱼出血病的传统免疫途径目前都存在一定的缺陷,无法广泛推广。因此,病害检测对该病的防治意义重大。通过对养殖鱼类的病害检测,对发病区域的用药指导具有重大意义,同时,定期进行病害检测,实时了解养殖区域致病微生物的具体情况,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,减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。
也称为草鱼呼肠孤病毒,属呼肠孤病毒科、刺突病毒亚科、水生呼肠孤病毒属。GCRV基因组由11条分节段的双链RNA组成,11个片段可分为3组,即3条大片段(L1、L2、L3)、3条中等片段(M4、M5、M6)和5条小片段(S7、S8、S9、S10、S11)。根据基因组带型和序列差异,GCRV至少分成三个基因型,代表株分别是873(I型)、HZ08(II型)和104 (III型)。目前在我国能够引起草鱼出血病,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流行毒株为基因II型GCRV,对宿主致病性强,但对细胞敏感性较差,在已有细胞中增殖不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。
自然情况下,养殖草鱼、青鱼都可发病,尤其是当年龄体长在5~25cm的小草鱼及青鱼;有时2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,多呈亚临床或症状不明显,但可携带病毒而成为传染源。
草鱼出血病致死率较高,症状较为复杂,可在体内外出现一系列明显症状,其中最为基本的表现症状是草鱼各大器官或组织充血、出血。
从外表症状看,病鱼体色呈现暗黑红色,较小的鱼种在灯光或者阳光下透视,明显见到皮下和肌肉出血,病鱼的下颌、眼部四周及头顶出现充血现象,并且鱼腔也有明显出血点,眼球外突。
鳃盖和鳍基都可观察到充血现象,通常情况下鳃部无明显病变,但是由于内出血导致鳃部苍白,也有的鳃瓣呈鲜红色斑点状充血。
从内部病变看,可明显看出病鱼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出血,严重时全身呈现鲜红色;解剖后发现肠壁充血,肠内无食物,肠子整体有韧性,并且在内部脂肪、胆囊、肾、脾、肠系膜、鳔发现明显出血点。
其临床症状主要分为3种类型,“红肠型"“红鳍红鳃盖型"“红肌肉型"。患病鱼可能出现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症状.
寄生虫、水体等载体是草鱼出血病主要的传播工具,其主要危害对象是长2.5~15厘米的草鱼或者150~350克/尾的一龄草鱼种。草鱼一旦感染出血病,最先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存活率下降,同时该病还会感染其他鱼种,例如罗汉鱼、青鱼、麦穗鱼和稀有鲫等。草鱼出血病有明显的季节性,在6~9月高温季节发病,此时水温通常在25~28℃,患病后的草鱼死亡率可达80%以上。根据调查显示,该病毒主要流行于湖北省、江苏省、河南省、广东省、福建省、上海市、四川省、河北省、浙江省、广西区等养鱼区域,并且出血病发病时节较长,致死率较高,严重影响了渔业养殖的发展及养殖户的经济利益,必须引起高度重视,及时做好防控。
1、旋达检测
旋达检测致力为客户提供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控服务解决方案,服务范围涵盖样品检测、病害诊断、疫情监测预警、生物检测实验室建设指导、生物防控体系规划等,拥有CMA认证的实验室和专业的检测技术团队,严格把控检测过程,检测结果更加准确。